2014年8月20日 腾讯汽车讯 中国反垄断调查以来的最高金额罚单在今日开出:日立、三菱电机、不二越等12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因操纵产品供应价格,被发改委处12.35亿元罚款。为什么是日本企业?此次高额罚单背后的判罚依据是什么?此举对于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意味着什么?腾讯汽车为您一一解读。
策划:日本零部件企业领最大罚单
12.35亿的罚单背后:抱团的日企
根据发改委披露的信息,涉案的日本零部件企业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内,多次协商价格,结成同盟,以最有利价格得到整车厂商的零部件订单。这样的行为也就是垄断行为当中的横向垄断,又称卡特尔,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生产或者销售过程中处于同一阶段的经营者之间,以协议、决议或者其它形式,为了达到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牟取超额利润的目的,而实施的垄断行为。
其实早在今年5月,由于不二越、日本精工、NTN三家日企在汽车轴承销售方面结成违法价格卡特尔,新加坡竞争委员会已经宣布对三家企业处以总计约930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4626万元)罚款。此外,今年3月,斯凯孚、舍弗勒、日本精工、NTN等六家零部件供应商供认曾密谋组建汽车轴承的卡特尔联盟,其中五家供应商遭到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ission)的处罚,罚金总计达到9.53亿欧元(约合13亿美元)。
可以看出,对于日系零部件企业来说,结盟获利早已有之,而且几乎成为了日系企业不成文的“行规”。日本企业的“团结”在各个行业都有体现,他们经常通过协商的方式“轮流中标”、“统一提价”,以获取各方最大化的利益。
缘何“从重处罚”
根据发改委公布的信息,两个案件中,对第一家主动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日立和不二越免除处罚;对第二家主动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的电装和精工,处上一年度销售额4%的罚款;对只协商过一种产品的矢崎、古河和住友和2006年9月退出亚洲研究会但继续参加中国出口市场会议的NTN处上一年销售额6%的罚款;对协商过两种以上产品的爱三、三菱电机和三叶,以及提议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召开出口市场会议的捷太格特,处上一年销售额8%的罚款。
此次判罚中有四家企业都被处以了8%的罚款额度,而在2013年6月份对奶粉价格反垄断案的6.68亿元罚单中,最高判罚额度也仅为6%。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罚款额度在上一年度销售额的“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对此发改委相关人员解释称,之所以此次处罚力度如此之强,主要是由于违法行为持续时间久(十年以上),而且几家企业达成垄断协议次数多,并且存在知法犯法的情况。
天价罚单并未挤干水分
虽然高达12亿的处罚创造了《反垄断法》实施以来的最高纪录,但是对比欧盟和其他地区对于此种横向垄断(卡特尔)的处罚来看,此次发改委开出的罚单并非“天价”。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对腾讯汽车表示,从零部件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润率来看,目前的惩罚力度还不至于对这些企业产生多大的影响,没有“挤干水分”,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此次处罚涉及到的仅仅是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前端,而对于垄断行为最为猖獗的恰恰是售后服务领域。由于《品牌管理办法》对于汽车品牌特许经营模式的规定,汽车厂商一直牢牢控制着零部件的售后价格。并且一直以保证原厂品质为由,限制经销商从其他渠道采购配件,而这种情况在国外并不存在。
在此番反垄断调查的进行过程中,一众汽车厂商纷纷下调了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价格,但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安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机厂下调价格,压缩的只是经销商的利润空间。经销商的日子更加艰难,除了与主机厂关系恶化,而且还会从其他方面转嫁这种利润的下滑。
在消费者层面来看,短期内价格的下调会带来一些益处,但是如果这样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长期来看在一个并不健康的汽车行业链条上,作为最终端的消费者也无法享受到真正的利益。
对此原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副司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万里对腾讯汽车表示,如果此次反垄断调查能够彻底改观不签厂商、经销商和零部件企业的垂直关系,那么会彻底推动目前的《品牌管理办法》。“现在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如何出台能够直接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办法,中国也在同时推动,这次反垄断调查如果能打零部件企业垄断,甚至打破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关系,能够给消费者多一些选择,非原厂零部件也能够进入4S店,那么会对消费者是直接利好的。但是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腾讯汽车 宋双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