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号称上海最贵的国际学校——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开学。据计算,如果一名学生在这里从幼儿园读到高中毕业,总计需要花费约300万元。
而随着亲子节目在荧屏走俏,众多明星子女也被频频曝光就读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
近年来,这些“洋学校”在中国市场数量不断攀升。因为与“富二代”“星二代”、豪华设施、天价学费相关联,也成为了热门的社会话题。据统计,在过去12年里,在中国大陆注册的国际学校数量由22家激增至338家,就读学生人数达到18.4万多人,上涨了25倍。
疯狂扩张
哈罗英国学校、枫叶国际学校、惠灵顿国际学校……这些名字听起来“高大上”的学校,越来越受到北京、上海富裕家庭的欢迎,甚至蔓延到一些富庶的二三线城市。以加拿大某国际教育集团为例,1995年该集团在大连创办了其第一所国际学校,如今已经在武汉、天津、重庆、洛阳等9个城市建立校区。该集团官网显示,短短20年间,幼教至高中阶段在校生已近15000人。
据了解,内地提供国际课程的学校有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学校,是为外国侨民提供其母语教育的学校,如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第二类是中外籍学生都招收的双语学校,如北京私立汇佳学校等。第三类,主要是公办或民办学校开设的国际班。
对于数量猛升的内地富裕家庭来说,国际学校每年数万元到二三十万元的开销,显然是一笔划算的投资。有家长表示:“在北京、上海这么严格的户籍限制下,与其花几百万买学区房还不如投资在出国留学 (微博) 。”
以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为例,初中部每年的学费为13万元,高中部为14万元,另外学生还需交纳适当的申请费、建校费等。南京的吴女士,选择让女儿入读了金陵中学剑桥国际班,“一年的学费是6万,书本费2000多元,加上服装费、活动费等,一年下来也要十几万元”。
在江苏常州,曾就读过国际学校的江川说:“2001年,我在国际学校读初中的时候,学费和建校费平均一年是18000元。”随着学费水涨船高的,还有这些“洋学校”的入学要求。吴女士说:“几年前只要捧着钱去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要参加学校的英文、数学等科目考试,英文面试也能刷掉一大批人。”
“精英教育”
高昂的学费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内地的国际学校受到如此青睐呢?对家长而言,国际学校提供给孩子接受西方精英教育的机会。
“我很清楚自己孩子的性格,他有个性,适合‘散养’,而国际高中的教育方式更适合孩子的全面发展。”江川的父母向记者说。
对很多家长来说,这些国际学校为孩子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能够从国内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更好地发掘天性,更加快乐地成长”。也有家长提到:“让孩子上国际学校,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接触到不同圈子的人,为今后发展积攒人脉。”
在记者走访的几家国际学校,除了校园环境、教学设施、随处可见的外教老师之外,相对西化的管理方式和教育理念更是那些招生处的老师最津津乐道的地方。一位招生处老师说:“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学的就是美国加州当地的课本。此外,还有马术、定向越野、家庭日等丰富的活动。”江川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国际学校学习二胡和高胡,“经常有国内外的领导人来参观,我们就演奏平时练的曲目给他们听”。
在很多“洋学校”里,教师和学生圆桌式讨论或是在草地聊天的情景随处可见,一位参加开放日的家长说:“上课的形式很丰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也有家长担心国际教材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但是孩子的变化让吴女士觉得:“历史不会丢的,相反,国际班的孩子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会有同龄孩子不一样的见地,并且他们还多了一种了解世界历史的渠道。”
此外,适应力、独立能力的提升是很多国际学校毕业生最大的感受。徐森毕业于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目前在美国加州读大学的他对记者说:“高中三年全英文的教学环境,让我过来后没有了语言障碍,更主要是在那里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为人处事,是来美国的一个很好过渡阶段。”
理性选择
“国际学校就像是一条不归路,无论在金钱投入还是孩子的人生规划上面。”一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这样感慨。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学校还是双语学校、国际班,读了国际学校也就意味着他们将不能参加中国内地的高考(微博)。
此外,采访中,国际学校的学生向记者谈到最多的一点就是学校里的攀比现象。一位培训机构的人士透露:“现在国际学校的攀比现象严重,自制力差的容易被其他人带动。所以有越来越多家长前来咨询,想把孩子尽早送到国外去。”
另一方面,各所学校都强调,虽然学生不用参加国内的高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利毕业。徐森说:“并不是轻松的,还是靠自己。托福、SAT等等都是要自己来考。”国际学校的学生在申请国外大学时,需要相应的托福雅思(微博)、国际课程、课外活动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外大学在录取新生时最为看重的一点。
据记者调查,在申请国外大学时,国际高中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并不存在“特权”,虽然在生活适应能力、思维方式上可能存在差异,但国际学校的背景并不能在录取环节加分。北京某重点高中的老师说:“国际学校并非适合每个学生,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学生在语言、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可能会面临压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出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家长在考虑经济情况的基础上,要综合职业发展需求、各国教育制度等因素理性分析,而不能盲目跟风选择国际学校。尤其是要征求学生的意见,防止孩子产生逆反情绪。(记者 彭文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