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播到腾讯微博
腾讯科技 郭晓峰 12月2日报道
智能手机领域发展多年,但手机厂商之间的专利战争却从未停歇。
日前,有关中兴、华为向小米、OPPP等发“律师函” 指称后者侵权的消息在业内引发热议。尽管华为否认、中兴回避。但可以预见的是,国产手机商对于专利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小米等互联网手机因缺少专利布局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软肋。
对此,一从事多年知识产权官司的律师对腾讯科技表示,“国内的专利诉讼这些年一直呈增长势态,这和企业一直持续的专利申请量有直接关系。通信领域之前并没有大规模爆发,也是因为专利储备并不够,且从判决来看相比国外实际效果有限。”
本土现状
就含金量而言,专利数量毋庸置疑是彰显企业知识产权实力强弱的最佳指标。在国内,手机专利数量最多的当属中兴、华为。
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中兴通讯在全球专利拥有量超过5.2万件,其中超过90%为发明专利,累计专利授权量已超过1.6万件。
同样,截至2014年6月30日,华为全球累获专利授权38539件,90%以上也为发明型专利。此外,华为在170多个国际标准组织和开源组织,担任180多个重要职位。目前,两家共拥有全球约1/4的4G基本专利,其中包括了终端方面的专利。
除了中兴、华为之外,酷派和联想均长期积累了大量的相关手机专利。数据显示,目前酷派有专利技术超4000项,同时海外市场专利技术申请已经超过了500项。
联想则是通过并购策略为自己的专利储备增益不少。年初斥资29.1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一次性获得了约2000项的专利资源。今年四月联想还收购了NEC在全球多个国家申请的超过3800项专利组合,涉及专利技术已广泛用于智能手机的生产制造,这为联想的智能手机业务进军俄罗斯、印度等国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力。
与传统的手机厂商相比,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品牌手机在专利布局上明显滞后。
以小米手机为例,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专利检索总量方面,小米共有1496项,不到华为、中兴的十分之一。
而在手机的三大专利类别中,发明专利远比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审核周期长、申请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在竞争比拼时,发明专利的杀伤力或防御能力也最高、实用新型次之、外观设计最低。
例如OPPO从2012年开始做专利,2013年申请总量为1022条,其中外观和实用新型专利比略达85%,这些是否可以有效防御和保护,很难说。
目前,小米手机发明专利目前仅有19件,相比中兴、华为的上万个发明专利简直不值一提。那么为何之前国内罕有手机厂商之间的专利诉讼呢?
保护伞“倒塌”
专利是衡量一家技术型公司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快的智能手机时代,专利成为打击竞争对手,维护自身市场地位的一种策略。
众所周知,在海外市场,各大手机厂商之间的专利诉讼司空见惯。尤其是苹果、三星、微软、谷歌(微博)等之间的专利费索取几乎天天在发生。
但在国内,类似此次“律师函”事件少之又少,更别说像国外那样真刀实枪大规模的专利诉讼,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之前积累的专利量不够,且核心专利依然掌握在大的洋品牌手中,如正在接受发改委反垄断调查的芯片巨头美国高通公司;另一方面,这类诉讼多以和解和较低的赔偿结案,大大降低了侵权的成本,所以在智能手机领域的专利诉讼非常之少。
“大部分的诉讼案赔偿金在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平均赔偿率都很低,且都会耗费诉讼双方大量的时间成本,所以一般都是和解,并借机会谈专利授权。”上述律师说。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要提到高通的专利反授权这个“保护伞”。
在国内,绝大部分智能手机都采用的是高通的芯片。但依照高通的商业模式,其在与手机企业签署专利授权协议时,规定手机企业的相关专利要免费反授权给高通,而且不得利用这些专利起诉高通的其他客户。也就是说,高通的其他“专利授权”合作伙伴在使用到中兴、华为的相关专利时,就无需向后者付费。
不过,早先腾讯科技曝光了高通的反垄断案惩罚结果除了巨额罚款之外,将很大可能解锁高通的“反向专利授权”模式。
国内某手机厂商的高管对腾讯科技表示,“我们每年在专利、研发的投入超百亿元,除此之外,向其他专利拥有者缴纳的专利费也高达上亿元。而国内其他一些互联网手机品牌、甚至传统手机的一些品牌则是坐享其成,也到时候该叫专利费了。”
当前的中国市场格局到了一个拐点,新厂商的崛起对传统企业冲击过大,传统行业转型势在必行。
有分析人士指出,包括小米在内的缺乏通信专利的互联网手机厂商之所以能够以低价格撬动市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高通对中兴、华为等公司的反向专利授权。一旦该模式被取消,意味着中兴、华为就可以向其他使用自己专利的手机厂商发起诉讼并索要专利费,而小米等厂商或因基础通信专利的缺失,造成成本增加。
除此之外,相比海外市场成熟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意识,国内较为薄弱也造成了上述问题的产生。而随着本月初我国首个知识产权法院的成立揭牌,这个局面逐步得以改善。
“未来三到五年,国内手机厂商的专利申请会逐年递增,但不会像国外那样爆发大规模的专利诉讼,大家在重视知识产权意识的大环境下,选择并购专利公司、交叉授权会是最普遍的合作方式”。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海外壁垒短期难打破
近年来,国产手机品牌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不仅时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技术方面也常常受制于人。苹果、三星等手机巨头一方面占据着我国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却利用知识产权壁垒在海外市场给中国手机厂商设置重重障碍。
早年出海较早的中兴、华为、TCL等虽已占有一席之地,但因专利困扰市场也并非那么容易突破。
以欧洲市场为例,华为终端近几年表现较为突出,也面对不少专利挑战。对此,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曾对腾讯科技表示,“中国厂商进入欧洲市场非常难,欧洲市场对专利的重视度很高,在没有形成规模时可能不受重视,但一旦形成规模,各种专利的高收费就会接踵而至。
据了解,华为从2006年与沃达丰集团成立第一个联合创新中心至今,其在欧洲联合创新中心的数量已达到18个。华为还称,未来五年华为将在欧洲新招募约5500名员工,并在未来三年内把欧洲研发人员数量扩大一倍至1700人。
而HTC在海外的教训更是人人皆知,HTC董事长王雪红曾向媒体感慨:“中国若无核心技术,将永远被欧美公司阻挡在外。”HTC正是因与苹果的专利战纠缠不休,产品被禁止在欧美销售,导致全球市场份额明显下降、股价大跌而元气大伤,至今仍萎靡不振。
眼下,酷派、联想、小米在内的国产手机商正在大举扩张海外市场版图,小米等由于专利保护不足更容易受到专利投诉。
虽然雷军(微博)早在2012年与金山合作成立智谷的知识产权运营公司,但比起传统手机厂商中兴、华为而言,这些投入可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仍难以抵御出海时所遭遇的专利危机。
所以我们看到,小米选择了那些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薄弱的东南亚或金砖四国等发展中国家,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专利投诉风险,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表面上看,此次“律师函”事件看似一场乌龙,实则是对那些专利储备不足的互联网品牌手机敲响了未来生存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