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习惯吃煎饼,所以家家有个“鏊子窝”。“窝”者,小也!因为锅屋里窄筑,本就没有专门安鏊子的地方,都是随时找个小地方,支上鏊子就烧火烙煎饼,烙完把鏊子掀起来靠在墙边上,剩下一堆柴火灰,打扫出来也行,放在那里也可,这块小地方,就是“鏊子窝”。
别看这只有方寸之地的小小“鏊子窝”,聪明的农家人经长期实践,竟然派上用场,成了温馨俭朴的“安乐窝”。反正天天要烙煎饼,天天就有个“鏊子窝”。尤其冬天用场最多,孩子和老人可在“鏊子窝”上坐个小板凳,一会脚就暖热了,全身也暖和;有潮湿的东西,放在“鏊子窝”的空隙里烘烤,不用人管;喜欢吃“酸煎饼”的,可将煎饼糊放这里发酵快。天特冷时,有老人愿享受热被窝的,也可有意安排下午烙煎饼,烙完打扫出来铺上个草苫子,晚上睡在这里大半夜那地还热;再没用时,放上盆水,第二天洗东西也不冻手。平时,除遇阴雨天,用来烤婴孩的尿布、尿裤,烘潮湿的柴火以外,在余火里焙上地瓜、带裤的嫩玉米、鲜花生等,慢火焖熟的更可口好吃;更不忘焙上一壶水,再烧开也省火。
烙煎饼守“鏊子窝”的都是女主妇,孩子们出去玩的、上小学的,一回家就要找娘,若娘正在烙煎饼,就一下扑到“鏊子窝”去,娘一手拉过来,亲上个嘴,抱到旁边的柴火堆里,赶紧倒出手来去烙上煎饼,续上一把柴草。然后,把刚刚揭下来的那个煎饼,撕下当中光滑又香酥的那块,卷成个小煎饼卷儿,咬去散而不齐的一口,趁热塞给孩子,孩子的一脸冤屈顿时消失,满脸笑开了花。当娘的心里也热乎乎的无比熨帖,一时忘记了渗汗呛眼的辛劳。
“鏊子窝”里还有这么个故事:婆婆看到媳妇背着一大捆拾来的柴火,身子疲惫,脸上淌着汗,同情又怜悯地说:“哎,您嫂子累了,快去‘鏊子窝’烙煎饼休歇下吧!”好像并非说的这是位“严婆婆”,而是说的烙煎饼比拾柴火轻松。更说明农家人的辛勤——休歇也干活,干活算休歇……
如今生活改善了,不只吃煎饼了,煎饼已成商品,制作方法先进了,自然也就没有了这温馨的鏊子窝……(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