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气候宜人,清晨人们10点准时上班,孩子们10点准时上学。在新疆乌鲁木齐大街上,很少看见家长帮孩子背书包,送孩子上学的场景。成群结队的孩子三五成群背着书包穿过大街小巷,自己上学。乌鲁木齐大街上很难看到乞讨者和救助者,大街上摆摊设点的商贩也很少,人与人之间都是擦肩而过,匆匆而行。与内地城市相比,这三种城市现象,生活主题格外突出。城市的管理,城市的建设,城市的理念,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人文氛围,都充分体现着城市的社会内涵。
6月26日晚19时33分,在新疆乌鲁木齐一酒店门外,一名自称贵州凯里的旅行者,身背旅行行囊,静静地坐在酒店门外街道边沿路基上,面前放着一张8开纸大小的求助信息单。街道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一位汉族老者上前从自己衣兜里掏出10元钱,送到了求助者手中,求助者没有将自己头颅高高的抬起,低声说着谢谢。从求助者发出自己的求助信息,一直从未正面看行路的陌路人。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直到20时07分,正值乌鲁木齐下班时间,一名维吾尔族姑娘,匆匆路过求助者身边。她走到素未谋面的求助者面前,拿出20元,给了求助者。虽然这10元、20元,不能解决求助者燃眉之急,他依然静静的守候着路人的救助。对于求助者眼前发生的事情,作为行路的陌生人,五路大街小巷,虽然语言不相同,求助方式不同,他们放下了做人的自卑。生活的自信,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人性的冷暖。生命的尊严,或许不是高傲的活着,还应相互支撑和帮扶。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何缘由,路过此地,没有人懂得他们为何蹲在街头手心向上伸手求助,但这却是当今社会现象之“通病”。这种社会现象、生活方式、个人行为,都是城市之“顽疾”。让人与人之间的情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乏,社会责任感下跌。谁是谁非,人们无从辨别真伪,类似于这种社会现象在城市大街小巷皆为“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