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城市浩如烟海的民间社火中,若论奇险俊俏,当首推盐湖区金井乡西王村和王范乡的高抬。它是一种立体空间造型艺术,形式构思奇巧,造型十分独特,散发着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它不仅有故事的趣味,还有戏曲的风姿;不仅有舞蹈的韵味,而且有杂技的绝招,堪称空中的舞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高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很久以前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便不再珍惜粮食。一天,玉帝下到人间微服私访,在一个村子里看见有个妇女用煎饼给孩子擦屁股,登时勃然大怒,回到天庭后就派哪吒带领火德星君等人,于正月十五放火烧该村,以示惩罚。哪吒不忍百姓受难,就暗示当地百姓在这天放焰火,形似着火的样子,终于逃过一劫。老百姓为了感谢哪吒,便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放焰火、演高抬,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春节前半个月,民间的高抬艺人就开始着手准备制作高抬。首先确定主题,然后立意、构思,最后形成造型。整个制作过程尽显奇、险、俊、俏的功力。
奇,是指高抬的立意十分奇特。高抬的内容主要来自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生活故事等方面。具体扮什么内容,往往和演出的载体及演员的水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多数是表现如《水漫金山》、《哪吒闹海》、《劈山救母》、《嫦娥奔月》等惊险的场面和情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又增加了反映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变化的内容,如科技兴农、高效农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乡村等等,使高抬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险,是指高抬的造型极为惊险。高抬的骨架由支架和底座两部分组成。支架由优质钢筋焊接而就,一端透过人物宽大的衣服通向下面的底座,用螺丝固定,另一端做成一个半圆形的铁圈状,紧紧卡住扮演者的腰部,外边用彩条、绸布扎造山水、花木、禽兽或器物伪装,一点儿破绽也露不出来。装扮角色的儿童身着戏剧服饰,手执道具扎势,分别被固定在4米至4.5米高的骨架顶端,有的如“凌空飞燕”,有的似“天女散花”,有的像“白鹤亮翅”,看上去悬险惊人,观之令人叫绝。
俊,是指人物的扮相非常俊美。高抬人物的装扮者多为5至7岁长相俊美、体重较轻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庄稼人每每会因自家的孩子被选中上高抬而甚感快慰。惟其如此,村民们在高抬人物的化装上更加精心,人物面部力求干净、俊美,扎绑周正、平稳;服装要求上追求鲜艳、新颖,装饰精细、逼真。他们虽然不唱,始终保持造型亮相姿态,但经过玄妙设计,精心化装,更显得俊秀可爱。
俏,是指高抬的设计相当俏丽。高抬的设计,是决定其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设计者先将构思好的画面画在纸上,再用直径5至7公分粗的钢筋串联画面的各主要部分,称为支架;底座由方木做成,一为芯子插得深,栽得稳,二为有相当的重量,有的还在桌子下面捆绑着装满砂子的麻袋,使底座更为稳当。设计者应运力学原理,在对称中求稳定,以俏丽见功力,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思维之缜密和制作之精心。
高抬以桌(架)为单位,每桌都有一个主题或剧目。之所以叫高抬,是因为过去演出时,每桌高抬要由4个身高一致的壮劳力轮换着抬,前后左右还有4个人用梢头带有弧形圈的“支杆”保护着上面的“人物”。演出队打着彩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穿街过巷、缓缓而行,常会引得万人空巷争相观看。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拖拉机、汽车取代了人抬或牛拉马载,行动灵活方便,一连二三十架高抬在铿锵的锣鼓声和轰隆隆的机车声中徐徐前行,使表演的气氛更加热烈,成为社火表演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
高抬艺术代表了民间艺术的最高艺术成就,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不断地发掘、保护和提升高抬艺术,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对于推动运城文化强市建设的进程,都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