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城市民间文化艺术的宝库中,盐湖区金井乡贵家营村的“龙灯魔女舞”可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该节目表演时气势磅礴,刚柔相济,美轮美奂,蔚为壮观,曾经被山西电视台摄制成《凤凰城灯会》专题节目向全国播放,其表演艺术被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山西卷〉》一书中,还被制作成音像资料流传海外。
贵家营村位于金井乡东北方向5公里处,是个仅有上千口人的小村子。说起贵家营“龙灯魔女舞”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传说明洪武年间,明成祖为了加强地方防务,向各处增派军队,一队兵士便在贵家营村驻扎下来,筑城堡,挖地道,拉夫抢粮,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其害。因为这支驻军的首领姓贵,故将该村命名为贵家营。
贵家营村中间有一座高大的祖师庙,庙里供奉着道教先祖吕洞宾的塑像,庙中的主持长老姓杨名青,字化成。官兵来后,拆了祖师庙,将杨青赶出庙门,无以寄身。杨青日夜冥思苦想,企望用什么办法来制止这场兵乱,然绞尽脑汁久不得计。一日晚间,祖神托梦于他曰:“以龙之势,战可去,战去则社稷定,庙可复兴,祖神可宁矣。”又告诉他陕西淳化郡龙宿堡村是龙的故乡,到那里可以取得龙来。杨青闻言大喜,次日便游说乡里,筹集银两,不日便与两个徒儿起身,昼夜兼程,远涉渭水,终于在龙宿堡村学会了跑龙之技,并购置了一个龙头。回来后召集一班青壮男子日夜操练,并配以“魔女”(传说中的水中仙子)歌舞佐之,于二月二日在村里跑开了龙灯。周围数十里的乡民官绅们闻之,纷纷骑马驾车沓来纷至,一时汇集万余之众。但见场上雷声轰轰,云雾腾腾,如同真龙降世一般;众多“魔女”水步轻移,载歌载舞,场上一片欢腾。明庭惧之,遂撤兵拔营而去。至此,战乱止,百废兴,百姓遂得安宁。杨青也因此声名大振,得以重建庙宇,供奉祖师,香火日盛。从此,贵家营村便传下来年年二月二日跑龙灯的传统习俗,至“文革”停演。
1985年春节前,在盐湖区(原运城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贵家营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村民对“龙灯魔女舞”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恢复改进。与别处龙灯截然不同的是,贵家营龙灯的口里含着一枚绣球,双目大如足球,而且绣球和双目均能转动;龙头重约30公斤,高一米有余,非高大彪悍之小伙儿不能舞动;龙身由软、硬节配合组成,舞龙者手持的硬节系木料制作,相连的软节由竹圈扎成,内系绳索牵引;龙节呈圆形,灵动自如,内置牛油蜡烛,夜晚燃将起来通体火红,形象极为逼真生动。20名“魔女”中,两名龙女头上各戴一条小龙,手舞红绫;18个“魔女”头上带着鱼、蚌、虾、龟等饰品,手持莲灯,下身所穿的裙子下面缀着一个圆形大花盘,花盘一周缀着出水荷花,头饰、莲灯和荷芯里都闪着灯光,活脱脱一群出水仙子。表演时,30多人的锣鼓队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龙灯口中喷火,耳鼻生烟,三出庙门,忽隐忽现,然后自天而降,盘旋缠绕,吞云吐雾,翻江倒海,把甘霖洒向人间;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魔女”们手提莲灯,轻舒广袖,娉娉婷婷,踏浪前行,如同仙女降临人间,与百姓共庆盛世丰年。真乃气肃山河,水乳交融,令人叹为观止,故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市委副书记武全绒将其更名为“龙灯海仙舞”。
1999年,贵家营村民杜随念、荆怀民、陈立田和南扶村村民张千胜等人又对“龙灯魔女舞”进行了革新改进,将其推向市场。在表演阵容上,由一条红龙变为一青一红两条巨龙和四条色彩斑斓的小金龙,程式由两部分变为三部分;在表演套路上,除保持具有本地特色的打翻手、掏腰花、龙摆尾、蟠龙、卧龙等传统套路外,还兼收并蓄了南方龙舞的大翻滚、龙翻身等动作,使龙灯的表演更臻完美。2000年10月,贵家营“龙灯海仙”在重庆“中国龙灯艺术节”上荣获表演一等奖,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三晋雄风”称号。之后,又连续几年被北京“龙潭艺术节”组委会特邀晋京表演,连获金奖,受到数万名首都观众和专家的好评。
作为运城市优秀民间艺术的保留节目之一,如今,贵家营“龙灯魔女舞”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进乡赴市为群众表演,并成为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磅礴的气势和精彩的表演,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