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日月交辉,四季缤纷。春,四时之首;春,勃勃生机之声讯。
“三月三”乃农历三月初三日。“三月三”为春天继“春节”、“二月二”后第三个节日,庄重、活泼是其标记。农历—夏历:夏代之历书,系兼顾日、月、星运行规律之阴阳合历。与商历、南北朝•大明历、唐•大衍历、元••授时历、明•大统历等,在辛亥革命后皆称夏历,又通称农历。
先哲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亡”。文明中国之炎黄子孙“以农为本”,不断探索自然,创生新历,把握农时,达六千余年。古人将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在恒星间走过的路径,即地球公转轨道与太阳相交之大圆,称作“黄道”。这种观测视角是比爱因斯坦“相对论”早数千年之理念。倘有“现代人”把“黄道”说成“封建迷信”,实则应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已堕入“无知与偏见”?!中国历代星象、天文学家基于观测与实测,提出了二十四节气、闰月、闰年等观念。祖冲之之《大明历》(公元462年)、郭守敬之《授时历》(公元1281年)将回归年精确到365.2428与365.2425天;唐高僧一行《大衍历》依二十四节气中春分—夏至—秋分与秋分—冬至—春分长度不同,再平分为四个阶段,宜农应天。
然而公元前46年罗马儒略•恺撒颁布的历法,为一年365.25日;累计至16世纪末 “春分”相差十天,不合实际。1582年罗马教皇格利哥里修订重颁历法,即现行公历。
“民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传),“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这种桑麻之道滋育了秦、汉、唐、宋盛世,开辟了自汉唐至明清之丝绸之路,陶瓷之邦。
三月三初为“上巳日”,古人将三月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日”,据《后汉书•礼仪誌上》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疾为大絜”矣。“三月三”在淮阳太昊陵为人祖伏羲之祭日。另据《易经》《史记》记载:“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农祖山)兴朝拜(轩辕皇帝)之礼”,唐代已成官祭日。此外,三月三是道教真武大帝诞日。在《晚清都门杂咏》中,描述了王母蟠桃宴庙会之盛愉。是日,正如《老子》所言:“众人熙熙,如享大牢,如春登台”尔。
唐宋时期中华文明领先,民族称雄。上巳节已改为三月三,诗人们更着力于描摹踏青美景。杜甫记“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尽丽人”,李白写“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宋·刘克庄的《莺梭》:“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 。姜夔描“过十里春风,尽荞麦青青”;象一幅幅画卷展示春之仙境。观唐·白居易“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宋·陈允平“杨柳春风三月三,画桥芳草碧纤纤。一双燕子归来后,十二红楼卷绣帘”春词,你会感到:透过字句,映出一股浓浓幽思情。“三月三”记月之圆缺,“清明”依太阳而定。在农历中,三月三与清明或相近或相重。从宋·欧阳修那首“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我们大约可以领略到,古人春季之踏青活动,选择在春耕农忙之先,可长达1—2个月之繁盛也。三月三习俗也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或叫“女儿节”等等。
时光荏苒,三月三由祀神、祭祖、纪念英雄,扩展为踏青交友,花海歌节、泼水节、情人节,对歌展艺之狂欢;魅力无限。从月夜火把、情人约见到结交定情,相伴百年。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各有特色,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歌婆节”、苗族瑶族的祭盘古多姿多彩,多纏绵。那些节日之上刀山、过火海、舞狮、鱼灯舞、跳竹竿、抛绣球、响凳操等表演令人着迷,亦更会被黎、侗、畲、布依和土族等以歌为媒、踩脚定亲那些仪式逗乐。中国情人节淳朴有趣,规模之宏大;何处可比?
星星随着篝火跳跃,清风裹来陣陣笑声;白云为情语低垂,月牙羞红了皎容。当你面对竹海,融入歌声;那份独特的中华民族恋月之情,再度升腾。仿佛触摸到“诚、善、礼、智、勇”民族之魂的神奇魅力,足以感受到刚柔并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民族秉性。
拎上装满来自福建之“曲曲菜合米粉”粑粑,流行于江汉的地(荠)菜煮鸡蛋;来自西南民族之乌果子糯米糕、米酒、筒饭、粽子、……背包;想起清·叶調元《汉口竹枝词》之“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調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谁不想放开歌喉,任思绪信马游缰,吟一首属于自己的三月三春词、歌调呢!
俚歌赞曰:
夭夭三月三,鞭响牧笛欢。
蜂舞龙携雨,荷尖眺瑞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