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我在家乡参加了好几出红白事,耳闻目睹了乡村红白事“总管”的魅力,深感总管在农村的红白事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农村,谁家要过红白事,日子确定后,头一件事就是请“总管”。
过去请总管,要事先把确定的总管人选请到家中,弄四个碟子一壶酒或是拾个果盘,递上香烟沏上茶,事主与总管边吃边聊,把过这出事的有关事项都商量好,然后再按照商定的程序一一去办。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了,说是请,其实就是和对劲的肯当总管的人打个招呼,让他“到那天过来管事”;若是遇到白事,事主不能亲自上门,就会叫一个帮忙的人去请,和事主关系好的总管也会主动上门来管事。
在我们那个两千多口人的村子里,每个村民组都有一两个经常当总管的人。村民家里过红白事时,一般都请本组的总管,一来就近方便,二来双方知根知底,三来显示两家关系亲密,在村里图个好人气。
红白事总管,首先要能够统揽全局。受主家委托管事,总管就要对谁在“礼房”、用谁的饭庄、叫哪家乐队,开多少席数,准备了多少烟酒,哪家馍铺给送馍,迎亲用哪里的车队,丧事用谁家的下葬用具,甚或事主有几家亲戚,都在哪个村,派谁去“报丧”等等事项都了然于胸,安排妥当。只要是事先说好的,到时候哪家没来或是来得迟了误了事,总管“日决”起来谁都不敢吭气。听说村里有户人家过事,总管事先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好好地,而“礼房”是个老好人,谁要香烟他都给,结果事情还没过完就把烟快放完了。总管一见大为恼火,立马从他手中把烟箱的钥匙要了去,弄得“礼房”脸红了好一阵子。
红白事总管,得是个“懂行的人”,要会说话,能撑住局。本地风俗是啥,行情几何?对方有啥要求,合不合规,心里要有个“底儿”,关键时刻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年前我的一个朋友的儿子娶媳妇,新娘下车前要的“下马钱”过多,双方僵持不下,新娘半天不下车。这时候,总管就上前打圆场说:“改革开放都30多年了,咱村早就不兴要‘下马钱’了。这么着吧,让主家多少给包个红包图个喜庆,赶快下车别耽误了时辰。”于是,“礼房”把红包奉上,伴娘和新娘也不敢再忸怩,赶紧接过红包下车皆大欢喜。
红白事总管,大都能替主家着想,能够“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让主家少花钱办大事。比方说娶媳妇或发落老人,一般人认为“差不多就行了”,总管手紧一点,就能为主家省下不少钱。要是给老人祝寿,小孩过三岁、十二岁,民间都认为是“耗财哩”,总管出手就比较大方,席面要比平时好,烟酒也要上档次,吓得有些人就主动放弃,客观上起到了抑制过这些事的作用。村里有个叫张立立的小伙子,埋葬父亲时手里只有300元现金,把他熬煎得了不得。总管胡王计对他说:“你把那300块钱给我,啥事都不要管,我保证把你爸发落得美美的。”立立照办后,胡王计先叫人从金井买了一捆菠菜几斤粉条,熬了一大锅烩菜;又叫人到馍铺取了一箱馍,帮忙的打墓的早上都吃烩菜。中午有“朋情的”给随了3000多块钱礼金,他再叫人二次去金井割肉买豆腐,简简单单做了几桌菜,乡亲们吃了都说“还美哩!”结果,除去开支,还给立立剩下700多块钱。大伙都夸胡王计“这总管当得有水平,300块钱就帮立立埋葬了父亲,还‘挣’了几百元,真是了不起!”
红白事总管,还要敢于仗义执言,不怕得罪人。在我们村,大家公认四组的张小明是个最“硬气”的总管,我就亲眼见过他“收拾”一个还没到开饭时间就乱吃主家麻花的“留礼”人。这几年,村里兴起了“饭庄”,帮忙的人闲得没事,都坐在一旁等吃饭。常常是两头亲戚还没坐席,帮忙的倒先坐了上去;或者是上一餐的菜还没上齐,下一餐的人就站在人家后边等着占座位,弄得客人如芒刺背,尴尬万分,只好胡乱吃两口了事。这时候,小明就会站出来大喝一声:“头一餐坐女方客人,第二餐坐男方客人,‘底人’一律不准坐席。”总管这么一吆喝,任再不识趣的帮忙人也会退避三舍。年前腊月二十四,我的一个学生的儿子结婚,小明当总管在广播里说:“院里坐客人,帮忙人看门前有位子了就坐,没位子下一餐再坐。”一位老乡硬要拉着我在院里坐席。这时,小明走了过来,见我俩年龄都大了不好意思直说,而是客客气气地问:“你俩坐过席了吗?”那位老乡说“没有哩。”小明嘴里虽然没再说啥,却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俩一眼才离去,算是给我俩留了点面子。那一刻,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红白事总管,还得是个“和事佬”,遇到事情想办法帮人说和,尽量在和谐的气氛中办事。正月十二我的一个乡友的老人去世,弟兄俩不和,许多人发愁这出事该咋办。乡友主张弟兄俩一人发落一位老人,他是老大,这回他一人承担,而他母亲想让两家合伙发丧。这时候,总管吕望泉出了面。他对弟兄俩说:“咱婶想叫你俩合伙发丧,就是想叫你两家和气。你俩要是信任我,我就执行老人的意见。你俩每人给我交1万元,只管哭你的恓惶,剩下的事情都交给我办,我说咋着就咋着,吃亏便宜都甭有意见。”其结果,两家都按照总管的吩咐做了,不但热闹闹地发落了老人,还促进了两家关系的好转,大家都觉得非常满意。
乡村里的红白事总管,演绎着一方风土人情,传承着民族的优良传统,启迪着一代文明新风。他们是乡村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和谐社会和小康生活的践行者,是乡村红白事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