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正月十五都要放灯和送灯,所以叫“灯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灯,准备晚上点放。一般人家只有在天井供天神的桌上,以及粮囤等地方,做的是面灯,其余都是用胡萝卜做的灯了,数量甚多。做法是将胡萝卜切成小段,用个铜钱在里面转动,挖出个凹洞来即成,里面插上缠棉花的草棒儿当灯芯,点燃时临时倒上油。胡萝卜是红颜色,象征着年喜,质地细不漏油,用完还能吃不浪费。
这天晚上,兴吃黑面大蒸包,是不是有意与蒸面灯一锅蒸不晓。吃完晚饭天也黑了,就开始点灯和送灯。先点的是各种面灯,用不着小孩管,尽管他们乱说“等过了十五,我就吃这面灯!”争喊不停。等摆放胡萝卜灯时,才有他们的份呢。大门外和家里所有屋门的两旁,还有猪圈、鸡窝、石磨、放物的石台以及过道,都要摆上灯,小孩们抢着在前面摆,后面大人就添油(用炒菜的油)、点火,刹时屋里屋外、高处矮处及粮囤、水缸里,一片灯火通明。
接着,大人小孩挎着盛灯的篮子,提着油罐子,出门送灯了。先是村内石碾、井台、小桥、场园,甚至拴牛的场合、老人晒太阳的场所和那棵老槐树根下,都要送上盏灯。自然也是小孩们跑着摆放,可这是公众场合,大家都送,往往已摆放好多了,那就要找闲空插放。小孩们更能咋呼:“这边要摆成串!”“不!这里要围成圆圈!”......成堆成片的灯,把全村映照成了火红的空间。
这里还有向墓地送灯的习俗,因为有的墓地离村较远,加上小孩们这时又该聚伙闹放花炮或“滴滴金儿”了,所以多是大人们去送,每冢坟前点放上一盏灯,意在与故去的祖宗同过“灯节”,也是一种纪念。所以野外、树林和山坡上,这天晚上,远看四处是簇簇橙黄色的光亮,里面闪烁着点点的灯火,自然也是一年中仅有的一道灯火风景。
这天晚上的灯,也有一些说法,若下雪,叫“雪打灯”,谚语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会引来“瑞雪兆丰年”。是不错,一过了十五,孩子们就要吃面灯了,都是娘把已晾干的各种面灯切成片,用葱花油盐煎黄,盛给他们吃。那胡萝卜灯,外边和墓地的都不要了,但有的人拿篮子收集起来,或做渣豆腐或喂猪,家里的也都做菜吃了,娘还说这里面渗进了油,特别地香。
多少年了,无数次地观看了城市的五颜六色、彩虹闪烁、变化无穷的现代元宵灯火,却还不时地记起并似乎留恋童年的那些胡萝卜灯......(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