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孟良崮“沂蒙情雕塑园”侧记
原已两次去过孟良崮了,曾于崮顶“三把刺刀”(代表主力军、地方武装、民兵)标志前留过影,参观过山下的纪念馆,向陈毅、粟裕雕像行过礼,今次——清明佳节与家人自驾车再访,让我想不到的是,仅仅几年时间,又有了新的变化,只说山下面就增添了烈士纪念碑、亭、书法碑长廊、国防公园和有关设施,但特别值得称颂和欣赏的是规模甚大、露天峡谷式的“沂蒙情雕塑园”,走马观花一趟,犹如解放战争时期,去蒙阴、沂水、沂南这几个县随意去一个农村走了一遭。
雕塑园地处纪念馆北侧,镶于山体断面的园名石匾,是原国防部长、孟良崮战役参加者迟浩田题写的。在“入口”处,显眼地设置了一辆木(独)轮车雕塑模型,车绊悬扬在空间,在车轮轧过的土路上,留下了一道颇深的车辙,形象极了,一看就想起了陈老总说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用木轮车推出来的”这句话。是啊,淮海战役之前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又何尝不是木轮车推出来的?以此物为标志,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感觉。
人造峡谷宽阔豪壮,两侧俨然山(石)体的断面,紧靠断面才是间隔恰好、高度适当的人物为主的组组雕塑小群体,而所有雕塑体的背后,亦即断面上,衬以相关的浮雕,这就给人以真实感与鲜活感;中间是参观者通道。雕塑系塑钢质染黑色,断面与浮雕系水泥染褐色,犹显自然与人物的突出,看后一目了然,当然旁边也设有一小块面积的文字介绍。
我和无数的参观者一样,一进入雕塑峡谷就被吸引住了,当我禁不住地在雕塑前不断指手画脚喊其内容时,竟然招来了许多年轻观众跟在我身旁,把我当成解说员了。他们何曾知道,我真的就是处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和那个环境里的!比如识字班上学的那组雕塑,下面矮坐着女青年识字班们,老师用教杆指着小黑板上的“中国”二字,就像听见了正在念字的声音。啊,我也是识字班的老师啊,可我教的第一课是“共产党”三个字呢,那老师和场面简直就是我在教课!随着脚步和目光的前移,雕塑中,一些忙着推磨烙煎饼的妇女,那就是村里的妇救会呀,看她们忙得多么开心!南侧的一小群人放着鞭炮,被簇拥在前的一妇女双手抱只老公鸡,奔向那位青年妇女的雕塑,多人不解,还是我给揭晓的:那是丈夫在前线打仗回不来,用一只公鸡代替丈夫与媳妇拜堂成亲!在这里我还插说了我的一个同学参军在前线,也是这样,但不是用老公鸡代替,是他妹妹女扮男装与媳妇拜堂的,惹起了一阵议论与叹息。又一组是扛着折叠的担架的人,他们是正冒危险冲向火线抢救伤员的雕塑;接着又是一妇女,背上背着婴孩,弯腰用小碗向一伤员口里正喂着的分明是自己的乳汁!那边三名入党者,正在支部书记引领下,举手向党旗宣誓,他们脸上展露的是不怕牺牲的坚强表情!另一组7、8人黑夜在一破桌旁,桌上一盏“保险灯”,人有站有坐,我抢先解说这是在开党员小组会,结果说错了,旁边标注的是在研究袭击敌人的策略,我自责,众人谅解。那人群中有戴花青年的雕塑,是送郎、送子参军的场面;扯绳丈量土地的农民脸上的笑容,自然是土改给激发出来的。还有那站岗放哨和埋地雷的民兵,那正洗衣、洗伤员绷带的妇女识字班们,那为军烈属挑水、扫地的战士,还一位大娘正向军队指点敌人逃跑的方向……,最后在“出口”前,是一组较大型的妇女们在齐腰的水中,手托门板架桥,让战士们从桥上通过的极具豪迈气势的雕塑,观众无不咂舌赞叹!
这些雕塑,不仅朴素完整地展示了沂蒙根据地群众,支援解放战争那热火朝天的场面和行动原貌,每件雕塑物体,特别是人物,刻画和制作得那么精细和逼真,除姿势、表情自然朴实,人物的一双眼神、一缕头发、一个酒窝以及相关的穿戴和物件,还有那马匹、武器等大小部位和情节,都仔细地不放过一丝疵点,真可谓神工巧匠。再加上后面背景的浮雕,包括那无比形象的茅屋、草垛、树株及家畜、家禽等等,昭显了革命的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
结束了“沂蒙情雕塑园”的参观,再联系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结局,不由你不想到毛主席的那一句名言,恰好就在你离开此园时,一幢巨型石灰岩原体横摆在你的面前,上面镌刻着“兵民是胜利之本”七个大字,在太阳照射下光芒四射!(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