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抓起来就是金子,抓不住就是流水。
——外国谚语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弗兰西斯·培根
1996年9月,刚刚步入兰台事业1年又8个月的我,有幸出席了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
大会于1996年9月2日——7日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参加这次盛会的有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名代表。大会的主题是:“本世纪末的档案工作——回顾与展望”。这是首次在欧美之外的发展中国家举办的国际档案大会,也是第二个千年的最后一次国际档案大会。
之所以选择在中国举办这次大会,“并非偶然”。正如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先生(加拿大国家档案馆馆长)所说,这些年,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档案工作尤其如此。所以我们才选择它作为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办国。瓦洛还代表国际档案理事会感谢中国政府对保证大会顺利召开所做的各种富有创造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际性的大会上,亲耳听到这么一段鼓舞人心的话,作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档案工作者自然感到无比自豪,无尚荣光。当时真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出席大会的重要外国来宾,除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和夫人外,还有副主席彼得斯女士(特立尼达·多巴哥)、诺伯格(瑞典)、卡德尔(英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尤斯克耶维奇尤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与技术合作局秘书长罗伊,国际档案理事会秘书长凯斯凯姆蒂等。
李鹏总理在9月2日下午开幕式的致词中说,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开发档案,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职责,也是档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这给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包括档案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人们无论是追求繁荣与发展,还是为应付复杂多变的局面,都需要借鉴前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因而档案对于人们将会变得更加重要。怎样保护和用好前人留下的历史遗产,又为子孙后代留下真实的历史记载,是需要国际档案界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他希望这次大会能够促进这种思考,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使我们真正无愧于前人,又无愧于后代。
这次大会有四个主报告:一、《从布鲁塞尔到北京》(j·布鲁克 荷兰格罗宁市档案馆馆长);二、《档案立法、档案机构基础建设的连续性与变化》(王德俊 中国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报》总编辑、研究馆员);三、《自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T·库克 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历史资源司官员);四、《现代技术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影响》(C·诺加雷女士 法国)。
9月3日、4日、6日、7日,举行全体会议,对4篇主报告和16篇辅助报告(其中有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系主任冯惠玲教授的《对档案著作的评价》)的充分研讨以及开展自由论坛,使世界各国档案工作者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回顾总结20世纪档案工作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预测21世纪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提出了见解,以促进档案工作水平的提高。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分别参观了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城建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参观了《中国档案事业成就展览》《档案管理暨现代办公设备用品展示会》《国际档案印章展览》《档案声像制品展示》《文学艺术档案展台》《建筑档案展台》《档案馆防灾抢救展台》《西班牙展台》《希腊奥林匹克体育档案展览》;分别游览了长城、十三陵、故宫和颐和园。大会组委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分别举行了招待会。
9月7日下午的大会闭幕式上,国际档案理事会官员宣布: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王刚当选为新一届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因为这是国际档案理事会历史上首次由发展中国家档案部门负责人担任主席,标志着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将更多地参与国际档案事务。
王刚在评价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以其累累硕果和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载入史册,为档案事业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说,档案与图书一样,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阶梯。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文明要延续,都离不开档案和档案工作。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上对祖先、下对子孙负责的伟大事业。
中国史学会会长、著名历史学家戴逸先生就档案、档案工作与历史的密切关系问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他说,档案是史学研究中的最重要史料,是历史学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史学的大厦,正是建筑在档案的基石之上的。档案工作这一园地,是孕育杰出史学家的沃土。档案工作者是史学研究的得力参与者。他还表达史学界继续获得档案的合作与支持、共同推进历史研究和档案工作不断发展的诚挚愿望,呼吁全社会和档案工作者更好地爱护、保管各国的档案遗产。他的报告被阵阵掌声打断多次。
这次大会规模之大,气氛之热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组织之严密,东道主之热情好客,都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盛赞此次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影响深远、开得很成功的会议,在国际档案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树起了新的丰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好客的中国东道主为这次大会做了精心安排,提供了最周到的服务。尽管在多处住宿,尽管活动那么频繁,但没有发生一次堵车,没有发生一个人掉队,没有发生一次意外事故,尽显了大国风度。
6天时间,来自世界五大洲的2600多名档案界同行尽管肤色不同,尽管穿着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但相处得却像兄弟姐妹一般。尽管我们多数语言不通,但却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心里充满了阳光,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场面热烈,气氛温馨,如沐春风。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能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忽然变得亲如一家,情同手足。热情的握手,热烈的拥抱,没完没了的拍照,使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恨不得能记住所有朋友的姓名、国籍和模样。
大会开会除发言人外,其他都是自选座位,没有人刻意安排。新当选的国际档案理事会执委会委员帕特里西亚·加里亚纳女士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代表(墨西哥国家档案馆馆长),仪表端庄,举止文雅大方。一次听大会主报告时和我坐在一起(第一排),陕西同行为我们拍下了这一镜头,收在拙作《兰台札录》一书中。她满脸微笑,主动地把手伸过来和我握手,表示友好。她对大会的寄语是:“祝贺中国同行出色组织了本世纪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大会,大会非常成功,谢谢你们,使我们感觉如在家中。”也向我表示了同样的意思(据会英语的同行翻译)。为了表示友谊,我赠送了她1本我们局主办的《陕西档案》增刊(迎接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专刊)和1个咸阳产的505神功元气袋,她友好地连连点头致谢。
大会开幕那天,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与五大洲的档案界朋友聚会北京,千载难逢;能与全国档案界的代表人物见面,也非常难得,何不请他们给我留一点墨迹,以作纪念呢?于是,我立即行动,买了一些首日封,一封请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执委签名,一封请各省市自治区档案局馆长签名,一封请各省会城市和专业档案局馆长签名。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几天,我一直处在亢奋之中,没黑没明地跑。先从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瓦洛先生找起,一个一个找,一个一个往下“拿”,睡觉时间很少。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以偿。国际国内的许多同行都向我竖起了大拇指。特别是那封有国际档案理事会执委会各委员签名的纪念封无疑成了最珍贵的收藏品。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让中国人长了脸,其盛况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时隔7年后的2003年元旦,我还写了一首七律吟咏之。
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
八方宾客聚京城,盛赞中华国运隆。
一域财经迈新步,五洲朋友露欣容。
收藏档案行风盛,开放兰台底蕴丰。
自立环球张锦绣,喜看昔日古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