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5日电(黄玥 贾可纯)洗碗扫地等可记入中小学生“素质档案”,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
近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规定中小学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并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专家认为,此举旨在恢复我国重视劳动教育传统,通过课堂让学生重新认识劳动的意义,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劳动是指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主要手段,而劳动教育则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培养积极劳动习惯。
媒体人杨于泽撰文表示,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而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而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今年念大三的小程回忆,老师从上小学就教育我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到如今,德智体美劳将劳动落下,留下追求“智”的教育,即传授知识。
如今,一到周末参加各种培训班、学校拼命追求高分高就业率、学生死记硬背反复做题……我国学校应试教育现状,以“分”论英雄,看重“教”忽略“育”,将学生逐渐培养成不会动手、不会主动思考的“考试机器”。
也正因如此,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曾表示,国内整体学术氛围、高校教育不重视动手能力、缺少创新文化,这是导致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
“创新始于劳动,通过劳动课程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教研员贺明菊表示,劳动能使学生形成积极、果敢、不断进取、富于想象、善于批判、敢于表现、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劳动人民占主导的农业大国。中国人在劳动过程中发掘和传承了许多先进工具和优良传统。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等优良品格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思想渊源,也为中国崛起奠定了基础。
专家认为,重视劳动教育能让学生通过校内外劳动、家庭劳动塑造品行、磨练意志、懂得感恩,让学生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活动,引导学生践行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此次教育部专门下发文件抓劳动教育,力促劳动教育的施行,获得各界点赞。但意见如何“兑现”成为关注焦点,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劳动教育能否被每所学校认真执行,公众仍心存疑虑。
对此,意见明确要求我国拟用3至5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潇湘晨报评论员王聃也建议,要让学校的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继续出台细则以及相应的考核指标,使学校不会把劳动教育继续形式化;另一方面,要加快顶层设计层面的改革,用改革给普通人勤奋劳动的动力,用社会公平重塑勤劳的自觉。如此,崇尚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劳动教育也才能成为中小学教育自觉的动作。
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