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拙作《博客岁月》,相隔4年多,今天以“积累篇”与读者见面了。
本人的《博客岁月》,是2007年开博后,为沿用已出版(内部书号,下同)的3册“岁月”系列作品,冠以“博客”二字,意在专辑“博文”,于当年年底首次出版的。此前,本人曾考虑到年龄已七十有七,文学功底浅薄,出书欲求不迫切,打算以《岁月残笔》书名——充其量加上个“之二”或“之三”,予以笔墨收场的。适巧,颇具文才的老友姜开民先生(现已故)来访,并予指教,他说我“有嫌悲观”,若与冰心、巴金年龄相比,我还很年轻呢!也是他提议,既然是博客文章,就叫《博客岁月》得了,仍沿用“岁月”系列,就这样出版了第一册。
第二年,即2008年底以《博客岁月(戊子篇)》区分出版了第二册;两年后的2010年底,以《博客岁月(之三)》再出版第三册。此后,为何4年半才又抛出第四册呢?是因为这期间,于2012年10月出版一册《短篇小说集》;2013年5月又参与丛书正式出版《沂蒙乡韵》散文集,而且其中部分散文就来自这期间的博客,所以这些散文本册未再编入。正式出版,难免涉及发行、参评和研讨等一系列活动,需一些时间和精力。鉴于博文系4年多的积累,故以“积累篇”标注和区分。
本人开博以来,经历了网站选择、中间因受阻而重新注册以及账号和昵称的改换等。特别是开始不知“博客”为何物,只能摸索前行,至后来也一直无“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博主们”并未众说纷纭地去探讨,而是直接地“百花齐放”了:有结合自我擅长和爱好只发原创文章的,有作为书画展示或作业空间的,有只转载(引用)各类奇特、敏感新闻诱惑读者,以至被查封的,也有办成防病保健“专刊”的。在此情状下,本人从年老体衰求简趋勤出发,取众博之长,结合自我癖好,以原创内容健康向上的各类体裁的小文为主,适当“引用”有关时政方面的新闻作陪衬,兼顾其他,构筑成一块自由耕耘文化“花草”的小园地,同时作为交流“平台”,赢得了颇为众多的粉丝,级别仅从2009年9月(此前因受阻,级别已达20级,无奈废弃)重新开始至此已达到32级,积分1.56万分。
本册和已出版的几册《博客岁月》相同,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博文”,都是发至博客“曝晒”过的,但也有因某种原因,不便登博客的,欲“搭车”辑入就加修改,本册就有10多篇这样的文章。
《博客岁月(积累篇)》,按其题材内容大体分成了四类。
一是“夕阳正红”。这4年多,正是本人进入耄耋之年的前期,是真正的“黄昏”时段,与其承认“末日”和受其胁迫,不如挣脱束缚,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否也是一种活法?视“黄昏”为火红的晚霞!
甭管头两年是在任老干部书记,抑或后卸任为普通一员,都一如既往以较为充实的活动内涵安度晚年,同时将其变成文字,发至博客。诸如党的信念不动摇,保持晚节至始终,眷恋沂蒙故乡情,老年健康列议程,旅游访友不间断,电脑写作永不停。内容广泛,体裁不限,篇数也最多,几近全书的一半。其中晚年仍孜孜不倦写作、自费出书无偿赠送,特别向家乡农村一次捐赠《沂蒙乡韵》散文集500册,受到政府和农民群众欢迎和称赞及部分情感散文,点击率最高。最后将“引用”文章所加按语以及给博友的留言也选录了一部分,意在表露余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抒发难抑的心情。在书册即将复印之时,还又冒失地做了件加入某协会为会员的“时髦”事。
枯朽老人,不顾身心衰败,硬是将晚年生活打造得如此红火和浓烈,连晚辈们也称羡和钦佩不已,这夕阳余晖红得可够分量吧!
二是“亲情友情”。老年人混迹于社会,同时经营自己的小家,已大半辈子。子孙成群,朋友遍及各地,这骨肉亲情和浓浓友情,自然会溶入晚年生活之中。小字辈给老人祝寿,全家大小过生日,家庭生活的情趣,以及那些传统节日的相聚等,总要表达感情。为图省事,本人尽管对诗外行,还是结合学习多以诗句应付,不求其雅只求心意了,只此即10数篇,因纯系小家私事,故多数未发博客。
朋友虽多,自然规律所致人数却日渐减少,加之居住分散和身体等原因,晚年晤面着实不易,但现实中的机缘也是有的,甚至具有某些传奇色彩,偶而相见,激动又感叹。文章中也有以短诗抒情的,还有的是由“老照片”引发出来的。因而总篇数并非算少,字数却不是太多。
三是“昔日印痕”。老年人喜欢怀旧,往往每忆起旧事,哪怕鸡毛蒜皮、区区小事,仍侃侃而谈,谈起来滔滔不绝,其中不乏有炫耀自我的成分,这也当属正常。“摆”的是过去的“功”,“忆”的“旧事”,往往也多是功绩事。对此类老年人高兴、有益健康、又不妨害其他的这些表现,本人倾向可当做一种人道的惠顾来看待。这方面,我曾写过一篇《老年人摆功益健康》的小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读者、尤其老年人皆表赞同。
自己离休几十年了,离休前的事,就是“昔日”的往事,时间越长,印象的痕迹越深,表达的欲望愈强,实际可能发掘出来比不发掘好,特别是一些属于文史方面的资料,或许真的能成为某个文化侧面的“补遗”,所以无必要计较其内容如何了。此类篇数少是因早在拙著中发表一些了。
四是“网评社会”。本人觉得,关注社会和时政,应是党政干部的天职,无论在职或年老退位,是其工作性质决定的。但往往对“老干部”这方面的一些表现,存有误解和片面看法,如说什么“好提意见”等。窃以为,看问题应看主流,“老干部”维护党的领导,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就是主流,对工作提意见实乃“恨铁不成钢”,这是不可否认的。如果说语言有些“偏激”,也是可以理解的。试想,那些违法违纪贪腐类的罕见大案,哪还有一点人性味?民众对其恨之入骨,情绪实难控制,语言“偏激”点,不仅应当理解,还应视为爱憎分明的例证呢!当然,尽量客观地论述是必要的。本人对此除采取“引用”加“按语”的做法外,直接的评论掌握“论理”和“提高认识”的原则,实则是和群众共同点评。这类文章,无非是人们最关注的反腐、政府作风和民生、治安等方面的,而又是站在弱势群体一边说话。恰如诗人何其芳被抗日炮声震醒后说“我也要吱吱喳喳发议论”,决不装聋作哑那样的情绪,阻挡较难。该褒该贬,是非分明!
既然博客无“定义”,亦无固定模式,爱写啥写啥,爱怎样写就怎样写,内容文字难免凌乱,辑成书册出版是否多余——本人至今也未见有哪家出版的博客《文集》。但我猜想一定会有,也一定超越我的水准。我对自己的作品向有自知之明,想再学习提高可能性不大了,故而甚为自卑。在朋友劝说下,如今有些醒悟,觉得谦虚是应该的,太自卑也是不可取的,至少可来个“两分法”。比如就自己年龄、文化等条件,对照已辑“博文”4册、400余篇、70万字的现实,再加上其他那些“非博客”的书册,其量、质皆优于“博书”,以此与同等同类“老干部”相比,还应说有点优势和可嘉的精神!看到这些,也许对我晚年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如此说来,出版并非“多余”。
再说,无“定义”不等于无意义,也不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是就自己的水平,对题材内容选择了再选择,务求“一炮打响”的。退一步讲,这些博文,也不见得像自己原说的仅是“图兴趣和留下点东西”,因为书籍的威力和作用要由读者来说。记得前不久,央视台播放的“世界读书日”节目,其中说到一本叫《虫字旁》的书(写的全是昆虫),入选“2014中国好书”而获奖,就超出作者原意图的。再如自清代即流传农村的一本《庄农日用杂字》,作者本是为“要记日用账,先把杂字观”而写的,结果轰动了冀、鲁、豫、苏、皖、晋及东北等近半个中国,许多学者、教育家,甚至鲁迅等名人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目前正申报某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这位马氏作者——“底层文化人”的《杂字》,有“堪比‘蒲松龄文人味’,更打动老百姓”的评论。
本人的博文虽不敢与其攀比,但也有类似的“机遇”,比如读者反馈的“很欣赏”“您知道的事真多,见解高、新”“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等评语,应当说超出了原“图兴趣……”的目的的。这不会是作者为出书而“拼凑”理由吧!
本册同样于原文后面,选录了一些颇有代表性的评语,还又配发了部分照片,加之将几位热心的书友给予鼓励的赠言或赋诗编入,使书册版面增加了活跃成分。
鉴于已版拙作,曾承蒙郑士选、徐学胜、邵长缨、[姜开民]、潘绍武、刘树连以及丛书总序作者张斌等多位老师赏脸作序并予指教,也是本人再出作品的内在动力,除再次致以诚挚谢意外,将永远不忘记您的这份帮教恩情。此册实在不好意思再麻烦和占用老师们的宝贵时间了,也欲学习锻炼,故自草序言,还望老师们继续给以斧正,也请读者提出不足。
是以为序。
2015年5月于泰和花园寒舍
(山东临沂 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