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英同志的诗词作品以率直朴厚、平易亲切见长,善于用平常语、普通词塑造形象,以对比手法增强意蕴。七律《缅怀陈锷同志》就是这样的作品。全诗如下:
下放鹑觚意赤诚, 不留城市恋三农。
经商长葆书卷气, 从政永存君子风。
义正何曾媚权贵, 性良偏爱助贫穷。
职级未晋声誉晋, 德范广播长武城。
诗下有注:陈锷原系陕西省供销社干部,1968年底下放到条件艰苦的故乡长武县。后一直留在那里工作,直至1998年逝世。
首联简述陈锷从省上下放长武时情系桑梓、扎根基层、志在三农的胸怀。鹑觚,古地名,在今甘肃灵台、陕西长武一带,这里代指长武。起联虽无波澜,只是娓娓道来,却融进了对故友的钦敬之情。首句的赤诚,次句中“不留”与“恋”的对举,便勾勒出一个不计个人得失、不畏条件艰苦、情系三农、一心为公的优秀基层干部形象。
颔联、颈联承接首联,从几个方面刻画陈锷的作风、品格。作为商业干部,陈锷一无官气,二无商侩之风,代之的是书卷气、君子风。这里摒弃了商界的逐利,官府的居高,在我们面前是一位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近水不湿鞋、当官更亲民的仁者与书生襟抱。尤其可贵的是他虽身处基层,却绝不对权贵摧眉折腰,以媚求进;而对于贫苦群众则是倾情扶助,甘为孺子牛。颔联中书卷气与经商,君子风与当官连结在一起,使人感到意外而新颖;颈联中一个何曾,一个偏爱,以对比手法斩钉截铁地凸现了陈锷的高大形象与高贵品格,读之令人神往。联系到时下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唯上、拜金、漠视民瘼、一心为私的现象,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些诗句不仅表达对故友——一位优秀基层干部的缅怀和赞扬,也是在召唤一种精神,树立一个榜样,这正是我们当前最需要的。
诗的尾联连转带合,“盖棺论定”:“德范广播长武城”,这是人民对这位好干部的衷心认可。而第七句在声誉远播前加上了“职级未晋”四个字,又为不计得失、但求为民的陈锷形象添上了一抹彩霞。已晋、未晋的对比意存褒贬,含蓄婉转,具见匠心。
又如散曲《[正宫·叨叨令] 孝子》,全曲如下:
鸡鸭鱼肉堆几案,花圈香蜡码一院。喇叭大戏轮番看,道姑和尚连着念。孝道见也么哥,孝道见也么哥,生前派饭天天换。
相比于诗词,我更欣赏骏英同志的散曲作品。他的散曲以本色曲为主。在这些作品中,他那犀利的社会人情观察力,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语言,痛快淋漓的数说,形象鲜明的对比,全部派上了用场,蔚为曲情、曲趣、曲韵,这首“叨叨令”就具备了这些特色。
一共只有七句,而前六句浓墨酣笔地写老人去世,孝子们大办丧事的场面,一气呵成的排比句法,眼花缭乱的丧事活动,务求排场的热闹场景一下子吸引了读者,字也下得生动:鸡鸭鱼肉堆满几案足见其多,花圈香蜡码着放,还是满满一院,吹鼓手乐队与大戏同演,目不暇接,道姑既已作斋,又请和尚念经,真是气势宏大,孝心可鉴。读者开始或以为虽不无靡费而不失怀念之情。然而,看似平淡无奇的最后一句却以雷霆万钧之势撕下了所有的画皮。派饭已是令人惊诧,而且还是天天换,其嫌弃、厌恶老人之心,丧失人性之处历历可见。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那些排场、张罗、做作,便显得特别虚伪、丑恶。一句曲词就把这些孝子永远钉在耻辱柱上,力度之大是难以形容的。联系到当前媒体不时报道的厌老、弃老甚至虐老等现象,这首“叨叨令”的社会意义与警示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的了。
这首散曲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在善用铺排、巧用对比、卒章显志、力挽千钧上也颇见匠心。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同类手法的诗词作品,象李白的《越中览古》、李绅的《悯农(其二)》以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它也说明骏英同志学习上的努力和成就。
以上只是个人感受,未必确切,愿就正于骏英同志和其他诗友们。
2010年12月6日
(见《秦风》2011年第2期)
李雄飞,1930年生,陕西三原县人。陕西老年诗词学会原副会长、《秦风》诗刊原主编、陕西老年诗词学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