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河南电视台报道,日前,在河南开封,暴雨造成路面严重积水。一名60岁老人骑电动车涉水时突然倒地,在水中不停挣扎。多名路人上前围观后又退回,有一女子劝人伸出援手未果后也离开。三分钟后,老人被另外一群路人拉出,却已死去。 毫无疑问,这样的新闻让人揪心。它甫一入网,就引起了人们热议。在热议中,有人迅即翻出很多年前的南京彭宇案。有人说,不是人心冷漠,而是真的怕了讹诈。也有人说,不管怎么样都应该扶上一把。而就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围绕类似的失望新闻,人们都会进行相关的重复讨论。可以说,“扶不扶”已经成了困惑人心的道德题。
可依我看来,这并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考题。要知道,善的沉沦不彰,很多时候是因为恶的肆意妄为。当善遇到恶,往往受伤的总会先是善。而这样的事情在自媒体环境之下会无限放大,如此,恶之辐射污染便自不待言。
前不久,湖北孝感有位老太太钻进车底碰瓷。因为事发地点没有监控,车主差点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幸好,他把自己的遭遇发到论坛,有人给他发了一段行车记录仪视频才证明他的清白。这个新闻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而今,很多车主都会在自家车上装上行车记录仪,防的就是这类碰瓷者。这样的防范行为折射出了人们内心的忧虑。加之,随着助人反被讹诈一类新闻事件的多次报道,这种忧虑更加束缚住不少人行善的自觉。
最近还有一条新闻值得我们注意:在四川达州,三名曾在2013年因扶老人却被讹为“撞倒老人”的孩子,获得了由一家民间基金提供的5000元“委屈奖”。这样的“委屈奖”让人五味杂陈。这个奖的设立初衷显然是为了扬善,但它并不能彻底改变很多人心中积存的忧虑。说到底,“委屈奖”的主要功能在扬清,而非激浊。并且,这样的扬清,还是建立在行善者确认无辜的基础上,这就会让人们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笔者以为,要驱散积存在人们心中因善引祸的顾虑之霾,必须建立惩恶的社会机制。我们不仅要在道德上给噬善者以谴责,而且应该在法律上给噬善者以严厉的惩戒,更要在社会福利和诚信机制上提高其作恶成本。只有惩恶和扬善两不偏废,“扶不扶”这一道德题才能找到正解,我们的社会才能捍卫公序良俗。(敬一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