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9日,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郭岱君主编的《重探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1931—1938年)在台北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此套丛书自2012年起,由美国、中国大陆、台湾、日本、英国四国五方学者共同编写。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洪小夏参与了上卷的一·二八淞沪、八·一三淞沪、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五章的撰写。
对于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洪小夏通过查阅日本军部原始档案和国军作战记录,两相对照之下,她认为此战役,从社会乃至学界,存在着史实方面的缺憾,因而导致了观点上的误读。例如,她认为汤恩伯才是一员真正的战将,在台儿庄一役并非对抗李宗仁的指挥,为保存实力而迟迟不肯出击,而是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分流进攻台儿庄的日军,从而缓解台儿庄正面的压力,汤实为该役第一功臣。汤曾与叶剑英共同主持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深得游击战之精髓。
以下为洪小夏口述:
汤恩伯
滕县保卫战:三千日军对一万国军
日军参加台儿庄战役的部队有多少?这个我们以往没有写得很清楚。参加台儿庄战役的,有日军坂垣征四郎第5师团的坂本支队(6000多人),主攻临沂,助攻台儿庄;矶谷廉介第10师团的濑谷支队(约1.3万人),沿着津浦铁路,主攻滕县、临城、台儿庄。参战日军合计约2万人。他们原计划用这点兵力要一直打到徐州。
先说滕县保卫战,守卫滕县的是川军第22集团军的两个军,一个41军,一个45军。王铭章是122师师长,兼41军代军长。
川军还是会打仗。王铭章放了122师两个团守滕县县城,另外一个多师放在城外。45军在更远的城外。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就两个步兵联队(等于2个团)加技术兵种。两个联队后来打起来,又分兵了。因为濑谷启少将发现滕县不好打,守得比较严,就派一个联队绕过滕县去打滕县南边的临城,于是进攻藤县的只有一个第10联队。而国军后来是把滕县外围的部队都调进来增援守城。等于是日军用一个团3千人,打你两个师1万多人,把你打下来了。
122师师长王铭章是怎么死的?
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许多学者做了考证,但是考证的结果,不管是哪种说法,他都是中弹牺牲、而不是自杀的。1985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写他是自杀的,好像成了定论。像这样一些基本史实,我们都还原了。
台儿庄大战的日军部队究竟有多少人?
滕县、临城被日军濑谷支队打下来了以后,下一步就是第10师团主攻台儿庄。第5师团坂本支队从东北方向过来协攻台儿庄;结果在临沂被张自忠和庞炳勋打得落荒而逃(我称作“临沂大捷”),坂本向濑谷求援。第10师团3月下旬就组建了一个“临沂支队”,抽了一半兵力,一个联队(第10联队),去救第五师团。台儿庄这边则用一个步兵大队(第2大队)、一个炮兵大队组成“台儿庄派遣队”,2千人,主攻台儿庄。
后来,日军第10师团改变部署,将“临沂支队”又一分为二:一半用来对付临沂地区的张自忠和庞炳勋;另一半组成“台儿庄攻略队”,去加强进攻台儿庄的兵力。这样进攻台儿庄的日军“台儿庄派遣支队”加“台儿庄攻略队”,也就是三个步兵大队加二个炮兵大队,相当于一个联队(一个团)的兵力。
而国军这边是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下面有两个军,共四个师一个旅,四万多人,还有空军助战,就守这个弹丸之地。
从台儿庄的地形来看,它南靠大运河,其他三面是很结实的寨墙。寨墙上有九个炮楼,四角的炮楼有五六层高,可以当观察哨,所以台儿庄易守难攻。
台儿庄战役战场图
前面提到日军开始只有“台儿庄派遣队”,一个步兵大队(营),一个炮兵大队(营),等于是2个营2千人来打你据寨而守、易守难攻的两个军4万人,最多时也只有一个团打你两个军,打得你昏天黑地,还好意思怪汤恩伯不早点来救?
汤恩伯“围魏救赵”替台儿庄守军解围
汤军团人蛮多的,相当于四个军的底子,有7个师7万多人。他怎么救援台儿庄呢?他采取“围魏救赵”的打法,这是我在书稿里第一次概括这个战法。
汤恩伯本来是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之命,去打第10师团进攻台儿庄的部队,但他半路上在抱犊崮山区撞见了第10师团去增援第5师团的“临沂支队”,他就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先打这支送上门来的敌军。台儿庄那边就等不得了,蒋介石还帮李宗仁去命令汤恩伯要服从李宗仁的指挥。但汤恩伯他也不是不服从,他是见机行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实他打第10师团临沂支队,就有效地减轻了台儿庄守军的压力。
4月初,日军第5师团坂本支队等不到前来增援的第10师团“临沂支队”,奉命放弃进攻临沂,改为增援第10师团进攻台儿庄。但一起步,就被汤军团的骑兵团缠上了,接着又陆续遭汤部85军、52军、75军阻击,被拖住了增援台儿庄的脚步。
台儿庄战役作战图
除了与第5师团坂本支队主力、第10师团“临沂支队”作战之外,汤恩伯军团还去打第5、第10师团的运输线、辎重队,就像平型关大捷的打法一样,使进攻台儿庄的日军缺乏粮弹,战斗力锐减。另外,还打日军第5、第10师团在峄县、枣庄、向城一带的后方据点。日军各据点的主力都倾巢而出打台儿庄了嘛,后方只有很少的警戒部队。汤恩伯就去打这些留守部队,分几路打,把据点的弹药库、粮库都烧了,黑烟滚滚。进攻台儿庄的日军吓得赶快抽一个大队兵力去营救老巢。
汤恩伯也不是真要把这些据点打下来,他就是去放几炮、打几枪,让你知道这个地方被我袭击了,你肯定要回救;但你的援军还没到,我的骚扰部队已经跑了。所以他四面开花,打了很多小仗,自己的伤亡不太大,但日军却心慌意乱。汤用这种方法来解台儿庄之围,堪称“围魏救赵”的聪明战法。
4月5日晚,汤恩伯终于向日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日军认为汤恩伯的大军出现在北边的身后,非常危险,决定赶紧撤退,生怕被汤军包了“饺子”。日军走得特别匆忙,大量的辎重、物资、大炮、坦克,或烧毁、或遗弃,连阵亡士兵的尸体都没有处理,抛下就跑了。第5师团坂本支队被切断了与临沂后方的联系,得不到给养,5日下午率先决定撤退;随后进攻台儿庄的第10师团濑谷支队认为独木难支,也于6日决定撤退;其他各个小据点的守备部队,也全部撤退。日军利用机械化部队的便利,迅速逃到枣庄、峄县一带,凭险据守。
所以日本人始终不承认中国军队有“台儿庄大捷”,他认为就是他们的两个支队主动后撤,哪有什么中国军队的“台儿庄大捷”?
汤军团的出现导致日军战略改变
台儿庄战役战场图
台儿庄战役中,孙连仲第二集团军两个军在台儿庄面对的只是第10师团四分之一个支队至半个支队的兵力;张自忠和庞炳勋在临沂地区面对的只是第5师团坂本支队五分之一的兵力。而汤恩伯军团面对的是日军第5师团坂本支队的主力和第10师团濑谷支队将近一半的兵力,承担了最大的压力。汤恩伯用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方式解台儿庄之围,最后才大举出击,事实证明他的战法效果很好。他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处置,作为前线指挥员,这是他应有的权力,汤恩伯并无错误。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汤兵团,就没有“台儿庄大捷”。
而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汤恩伯军团在台儿庄地区的出现,使得日军作出蒋介石要在徐州与日军大举决战的错误判断,遂于4月7日下达命令,决定调集大军到徐州作战,从而使该役真正上升为大规模的“徐州会战”。此举打破东京大本营原定华北方面军“不过黄河”的“有限作战”禁令,彻底改变了东京总部的“不扩大政策”,使得日军进攻武汉的计划提前一年予以实施,进攻路线循着长江由东向西仰攻,彻底扭转了侵华作战的轴线,进一步陷入了中国实行持久战大战略的泥淖。汤兵团参战台儿庄,导致上述一连串的战略影响,过去我们缺乏研究。
台儿庄战役究竟消灭多少敌人?
从3月下旬到4月初,李宗仁给蒋介石等很多人打电报,都是在告汤恩伯的状。4月5日蒋介石有一封电报给汤恩伯,蒋说你到台儿庄地区这么长时间,战略态势这样好,却始终没有出击,限你明天必须出击。就是要他去打第10师团进攻台儿庄的部队。但其实头一天、即4月4日,李宗仁已经给蒋介石发了一封电报,说汤恩伯军团现在袭击日军的后路,已经显著减轻了台儿庄正面的压力,可以让他这样继续打下去。
李宗仁
早几天的4月2日晚,李宗仁在向第五战区各部下达作战命令时,也说汤军团“攻击开始时间,由该军团自定”。李宗仁终于认识到汤恩伯战法的高明之处,但蒋介石仍循之前李宗仁连续告状产生的印象,严令汤恩伯正面进攻打台儿庄的日军。汤恩伯的“围魏救赵”战术,四两拨千斤,自己的损失小,打得日军惊慌失措,到处当消防队,到处救火,最后被迫仓皇撤军。
这些史料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能查到,大部分已经公开出版,但在资料汇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书里,电报一封接一封,每封电报那么小一段,一页上面就有四五封电报,连着几十页都是电报,都叫密电,难得有人把它仔细地全部读一遍。当年蒋介石在统帅部恐怕也被从全国战场汇集而来的雪片似的电报读昏了头。
台儿庄战役消灭了多少日军?最多的时候宣传到了2万人,后来比较多的说法是1.7万,还有说1.5万、1.3万,现在被认为比较客观的说法是歼敌1.2万人。我在书里写的是歼敌7000人,是从日本的档案来的。它的第5、第10师团,包括它们联队的战斗日志我都查了,然后我把它们参战部队的损耗数累加,就只有这么多。
李宗仁当年对汤恩伯不服从命令的印象实际上是个误会,这个误会在战役后期其实已经解开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李宗仁在唐德刚帮他写口述史时,再来回忆这个事情,又把最早的印象拿出来说。但这时汤恩伯已经去世了,无法为自己辩诬。(注:《李宗仁回忆录》里这样描述汤恩伯:“三令五申之后,汤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最后,我训诫汤军团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
汤恩伯与叶剑英共同主持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汤恩伯是一员战将,很会打仗。我们现在贬低他,不研究他的军事特长、他的战术特点。他的南口保卫战打得那么好,我们也没有重视。
南口战役之后,他总结南口战役失败的原因,1937年9月就向蒋介石建议:今后要大规模发动游击战,要让每一支正面进攻我们的部队背后都有人骚扰,让他晚上不能好好睡觉,白天还要掐断他的辎重。因为日军的后方不可能有那么多作战部队去护送辎重队,要打他并不难,只要你敢穿插到他的背后去。
1939年叶剑英等南岳游干班中共人员合影。
汤恩伯深得游击战的精髓。国共合作期间,1939年2月军委会在南岳衡山开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简称“南岳游干班”),专门培养游击干部的短训班,最初汤恩伯是班主任、叶剑英是副班主任。后来为表示重视,蒋介石亲自兼任游干班的班主任,军训部长白崇禧、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兼任副班主任,汤恩伯、叶剑英改任正、副教育长。那时所有的军事院校校长都是蒋介石,所有的短训班,诸如庐山军官训练团,等等,负责人都是蒋介石,但实际上他不可能去管。班主任、副班主任都是挂名的,但汤恩伯这个教育长是管事的,他就是游干班的实际负责人。副教育长叶剑英是八路军参谋长,他率领八路军一个30多人的教官团,一负责政治工作培训,二负责游击战略战术培训。
因为汤恩伯非常重视游击战的作用,而这一块正好是中共擅长的,所以汤恩伯和叶剑英关系处得非常好,从战略到战术都谈得非常投机。说起来,叶剑英跟国民党这些人关系都非常好,后来都不提了,他的传记、年谱都一笔带过,不谈细节。汤恩伯佩服中共的游击战水平,虚心向中共学习,这些事情,我们现在也是完全不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