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三代人接力寻找,终于寻觅到了当年的英雄埋骨之地。
更多的“四野”后代、寻找大军仍在路上,替爸爸寻找爸爸的、替老父亲寻找老战友的、替奶奶寻找爸爸当年埋骨处的……具体数字无法统计,“可以用庞大形容,太多太多了”。
2015年9月23日,广西汉林村徐汉林烈士陵园,雨。
纪念战斗英雄徐汉林等23位烈士的活动正在进行。奏国歌、响哀乐、默哀、数位着军装的老人举手敬礼。村里本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请了假,站在老人身后,祭拜先烈。
65年前,徐汉林所在的第四野战军原134师400团6连正在此地激战,伤亡惨重,徐汉林抱着30斤炸药冲向了顽匪,一去不回。随后在全军、全国,他被不断嘉奖、学习。
未着军装的十余人站在老人前面。中间的女子叫王春香,61岁,他们刚刚从江苏赶来。王春香的怀中抱着一幅“肖像”。“肖像”中的人年轻英俊,留在自己的24岁年纪。
这不是照片,这是铅笔画。画中的人叫王开来。铅笔画是1978年,家人望着他开始发黄的两寸照片,急中生智找照相馆里的师傅描摹的。那是他留给家中仅存的影像记忆。
1944年,王开来在苏北参加八路军,随即分在四野的45军。1950年某月,当地政府来人送来了王开来立“壹大功”喜报,夸赞“你们家养了个好儿子啊”。一月后,政府再来人,告知王开来战死,地点是广西。
对于从没出过远门的王开来母亲来说,广西那么大,儿子到底葬在哪里、尸骨安否,成为她越积越沉的心病。
寻找,成为一家三代人传承的主题。1950年至今,他们用了65年的时间,做到了。
“王开来,你在那里”
“王开来,你在那里”。2015年8月,杨广军在“第四野战军第一门户”网站的论坛里敲下了这几个字。后面跟着三个问号,三个感叹号。也许情急、也许打字生疏,本意的“哪里”被错打成“那里”。
杨广军58岁,是王开来妹妹王玉兰的女婿。因在当地机关工作的背景,成为家中第三代寻找王开来的主力。现在杨广军的家中,与王开来参军后有关的信息只有两张纸。一张是落款日期为民国三十八年九月,45军颁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另一张是1950年45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立壹大功喜报”。
这两张纸连同王开来的铅笔画此前一直悬挂在王开来母亲的房里,直到老人家过世。1950年,接到儿子战死沙场的通知,母亲当即作出一个决定,自己小儿子结婚后的第一个孩子,无论男女,均“过继”给王开来,给尚未娶妻生子的王开来留后。这个孩子就是王春香,她因此成为王开来“从未见过面”的女儿。母亲又作出一个决定:开始寻找自己儿子的安葬地和尸骨。
“家里孩子小,她指望不上谁,就自己找”。杨广军回忆着自己外婆当年的寻找。但信息闭塞、交通不畅,对于只能托人打听的农村老太太来说,“根本没什么希望找到”。
2000年,母亲病重,历经50年,寻子无果。王开来牺牲时,妹妹王玉兰14岁;母亲过世时,王玉兰已经64岁。母亲病床前,“已不再年轻”的妹妹接过寻找哥哥王开来的接力棒,耳边是母亲的遗言,“你一定要把你哥哥找到,带回来啊”。
王玉兰高中毕业,一直在镇上工作。她不再仅仅托人打听,而是开始寻求媒体的帮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她得知王开来所在的四野45军“早已不复存在”。战争年代,部队随时整编重组,司空见惯;但对她来说,却断了线索。
她的寻找刚刚起步就被迫中断,一等就是九年。
直到2009年,家中一小辈无意间得知,当年“45军与44军合并,成为54军”,线索才再次续上。同年,王玉兰查到54军军部现在在河南,她立即着笔写信,一度认为找到哥哥,“就快实现了”。
“经查,军史记载,仅在原134师400团烈士名单中有您哥哥王开来的名字,但在立一等功(含一大功)人员名单中未见您哥哥的名字。因此无法提供其在何处战斗牺牲,葬在何处,非常抱歉”。
这是54军的回复。对已73岁的妹妹王玉兰来说,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找不动了,岳母就交给我们这些小辈。”杨广军说。
“可以用庞大形容,太多太多了”
在论坛上,杨广军给自己取名叫“拂晓之情”。“‘拂晓’,就是天快亮了。找到王开来,我们家的天就亮了。”
杨广军翻查家中留存的王开来的烈士证,落款时间是1983年,王开来牺牲33年后。但内容让他傻了眼,“王开来在东北三省战役中牺牲”。“一个东北,一个西南,玩笑开得太大了!”
杨广军的寻找,基本全部依托网络。网络也给他“带来了更多的好心人”。
第一个“好心人”叫张峰,重庆的军史爱好者。张峰根据王开来牺牲的时间判定,“王开来应该是在广西盘古村剿匪战役中牺牲”。
随后,张峰又透露了一重要信息。当年指挥这场战役的400团团长、中将董占林还健在,在他的回忆文字中,确实提到了“6连连长王开来”!
看到希望的杨广军,从2015年初起开始频繁发帖。“和四野有关的,都发。”8月,他将帖子发在了“第四野战军第一门户”网站的论坛里,“战友寻找”板块。在这里,他找到了一个叫“感恩有我心”的人。
在纪念广西盘古战役英雄徐汉林的帖子中,“感恩有我心”多次留言。他的岳父林平栋当年也参加了那场战役,而且“已九十多岁高龄,健在”。
8月,身在重庆的“感恩有我心”接到杨广军从江苏打来的电话。“他想请我岳父确认下,这个王开来,是不是就是他们要找的那个王开来”。杨广军把“王开来的母亲、弟弟、妹妹、侄儿、侄女、外甥”的照片,连同王开来的材料全部寄给了林平栋,期待确认。
65年后,九十多岁的林平栋看着24岁王开来的肖像画,觉得“像,又不敢确定”。他转而牵线,联系到了当年的团长董占林。
8月25日,杨广军拨通董占林工作人员电话。说明来意,董占林未当场回复。三天后,杨广军接到电话。
“我是首长的工作人员,关于你的舅舅王开来一事,经过我们首长仔细辨认,确认1950年9月23日在广西南宁市永宁区盘古村缴匪战争牺牲的,六连连长王开来,就是你们寻找多年的亲人”。
“哎呀,当时我听了以后,说句实话,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里面酸、甜、苦、辣都有”。来不及录音,杨广军把听到的一字一句记下来,然后一字一句地告诉自己的岳母、王开来的妹妹。“我妈妈当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9月23日,在徐汉林烈士陵园,亲自到场的林平栋颤巍巍地指着面前的土地,“这就是当年王开来等23位烈士牺牲的地方”。
“我们家人顺着林平栋老先生指的土地,捧了一抔土,带回了江苏。”杨广军这样为65年的寻找,画上了一个句号。
更多的人仍在路上。在“第四野战军第一门户”网站上,总编辑汪艺已统计了2719天。替爸爸寻找爸爸的、替老父亲寻找老战友的、替奶奶寻找爸爸当年埋骨处的……他一边在网站上开论坛方便大家一起寻找,一边沿着当年的作战足迹,挨个向战役纪念馆、民政部门讨要名单。目前,他已经找到6万多四野烈士的名字。是全国最全的一份。
这6万个名字中,三分之二来自辽沈战役纪念馆。现已退休的工作人员杨海燕跟领导商量后,免去了应交的三百多元费用,把手里多年来为工作搜集的4万多个烈士名单全部给了汪艺。
汪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年四野南下,一路作战、征兵补充,不具备详细记录、上报和存档的条件。“往往是招兵的名单都在一个连长手里。连长一牺牲,名单没了;到底有多少人、这些人哪儿去了,就弄不清楚了。”
他无法统计“寻找”的具体数字,但很清楚,这个数字“可以用庞大形容,太多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