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老干部之家》月刊(以下称《家》刊),今年第11期的“寻根”栏目中,登载了一篇《爷爷,我回来了》(内容是看望战争时抚养他的爷爷),作者杨守国在文章中涉及到了其父亲杨荆石的名字,就是这个名字,让我寻到了一条思念已久的“根”——即我的一位直接上级领导,在工作、相处和互访中,使我知晓了他的革命家庭和他本人的许多抗战故事,由此加深了我们的感情。他大我9岁,后因工作岗位变动及至年满离休,失去联系30余年,不时地想念。大约2013年,《家》刊发表过一篇有关他和一位“日本八路”会面的文章,才知其尚健在,但多种原因,一晃两年,仍未得到联系。他就是原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山东省节约能源办公室主任杨守先,我断定他与杨守国是兄弟俩。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国家新建立了能源委员会,工作方针是“开发与节约并重”,要求各级逐步建立健全节约能源机构(简称节能办)。我们地区是1980年建立的,我作为一副职,也就从此与杨主任成为上下级的领导关系。
杨主任告诉我,他家是沂源县XX乡(该乡现已划归莱芜市),属我们地区,所以我们只要见面,就谈问地区及沂源县的一些情况。1982年,我参加省节能办举办的能源研究班学习时,杨主任经常过去,接触就更多了。在结业前的一次会议上,杨主任表扬了我的一篇论文写得好,已确定编入《论文汇编》,会后邀我去他家做了一次客。记得他先是说了准备去临沂革命烈士纪念堂,查询父亲的名字,父亲叫杨荆石,曾是蒙阴县我党的第一任县长,抗日战争时牺牲的——原只知名留此地,认定地点后,今后将择机祭拜;还要看他曾在鲁中南区学习时的地址,即原沂州府文庙,要我届时陪同并当向导。说到这里,他从橱柜里拿出了两部约10余册画本,是石印出版物,画的全是老树的树根部分(据说是美术的一门题材),是他父亲画的,父亲是上海一美术院校毕业,他说只有这遗物了。这次他还和我交谈了他10几岁参加革命,同年入党,先后在沂源、蒙阴、沂水、沂南和新泰等根据地坚持抗战斗争,好像说过有个被俘的鬼子被他说服加入了八路军,且入了党的事;他也曾被敌人抓捕过,经历过九死一生;还说了很多他亲身参加的战斗故事。因为我们是邻县,我也是10几岁参加革命和入党的,我们就更加情投意合,谈得更热火了,一直交谈了几个小时。我在对这位老革命领导无比敬佩的同时,也才意识到他工作之所以抓得那么有力,只几年时间,全省就通过改造设备、推广先进经验及考核机制等措施,在节约能源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各省之首,这是和他保持与发扬战争年代的传统和革命精神分不开的,我为结识了这样一位师长般的领导干部为朋友感到自豪和欣慰。
时不久,他来到临沂,先是听取了我们工作汇报,察看了几个企业,然后我们才去的烈士陵园。我为此专请了陵园的一位负责人陪同,并告知了要查询的烈士名字及职务。于是我们在瞻仰和祭拜了包括新四军军长罗炳辉和德国记者希伯在内的数座陵墓之后,步入革命烈士纪念堂。纪念堂内宽阔的环形石壁上,密密麻麻地镌刻着6万多名烈士的姓名,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陵园负责人携杨主任来到石壁开头处,用手点数了没多少个名字后,“杨荆石”三字便赫现眼前。这位负责人说:“在这前面的是372名县团级以上烈士,所以很容易查询……”杨主任整理了下眼镜,足足目视了近一分钟,然后我们一起脱帽三鞠躬。杨主任对负责人说:“谢谢你,让我的心愿如愿以偿,我知道其他的烈士很难查询,我本家还有几位烈士呢。”杨主任要看的“文庙”,早已拆除,只好作罢。
今天在《家》刊发现这一线索后,使我更加想念起杨守先老战友来了——至此,我已朴实地将我的上级领导称作“老战友”了。随情不自禁地在网上进行了搜索,结果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杨主任不但健在,面容仍然那么亲切,而且他那太多的革命活动和业绩都有披露。别的不说了,只说今年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济南举办的“100个家庭的抗战故事”大型图片展,我就看到了与“谭启龙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三个独臂将军”、“张疯子(军队首长)陆房突围”并列的“全家抗战的‘杨家将’”——即在杨荆石的影响下,杨守先及其继母、姐姐、表弟、表妹等共26人相继投入到抗战中来,其中有5人为革命牺牲,故被群众誉为当代“杨家将”。展出时,杨守先亲自到场,得到了省委领导同志的接见,更得到了参展群众的尊敬与称赞。报道说,他已93岁,照片看,仍双目炯炯,精神尚佳!啊,我思念30多年的“老战友”终于找到了——虽未能亲面会晤,但这信息已经满足了我的心愿,何况当今有充足的条件可以随时相见,相信不会很久,我们将手拉手、热烈地拥抱在一起的……(山东临沂 宋树声)
|